根据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闽政〔2017〕47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将《新罗区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龙岩市新罗区人民政府
2018年5月17日
新罗区统筹推进城乡
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实施方案
为有效解决我区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够平衡、“城镇挤”“乡村弱”等突出问题,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新期盼,促进我区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根据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闽政〔2017〕47号)精神,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决策部署,坚持“优先发展、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共享公平,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的原则,把城乡一体化作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统筹学校布局规划、统筹经费投入保障、统筹学校标准化建设、统筹教师队伍建设、统筹教育教学改革、统筹特殊群体平等接受教育,整体提升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和质量水平,实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为我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再上新台阶、建设新新罗”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到2020年,全区义务教育与新型城镇化基本协调,城乡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城镇“大班额”基本消除,农村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达到相应要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教师资源配置更加均衡,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大幅增强,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深入推进,教师队伍结构素质进一步优化;学校内涵建设得到加强,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明显改善,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特殊群体义务教育水平显著提升;义务教育基本达到国家优质均衡发展要求。
三、主要措施
(一)优化城乡学校布局规划
1.完善中小学校布局规划。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常住人口、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和省定办学标准,按照每1万~1.5万人口设置1所完小、每3万~5万人口设置1所初中的原则,协调市规划、教育部门修订完善全区中小学校布局规划,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做好衔接并严格实施,不得随意变更。重点做好城市新建小区、旧城改造、城乡结合部、成片开发的城市新区、城镇化重点地区的配套学校布局规划。适时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成型的农村地区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2018年秋季计划复办岩山初中,确保适龄儿童就近入学。(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发改局、住建局,新罗土地分局、规划分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2.优先保障义务教育用地。根据全区中小学布局规划,采取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等方式,预留足够的义务教育用地。对学校周边长期闲置和待开发土地,协调市规划部门优先规划为教育增容预留用地。严禁未按法定程序,擅自将义务教育用地改变性质用于其他建设项目,或以各种方式挤占、变更教育用地。严格用地环评程序,不将污染、地质灾害易发等地块及其周边作为教育用地。实行教育用地联审联批制度,城镇新建住宅小区规划和配套学校建设方案,须充分征求教育部门意见。(责任单位:区教育局、住建局、环保局,新罗土地分局、规划分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3.加快消除大班额现象。制定并实施消除大班额专项计划,切实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项目统筹,实施中小学扩容工程,合理扩大办学规模。切实规范义务教育招生,杜绝择校现象,着力消除大班额。2017年秋季学期起,全面消除66人及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及以上大班额、51~55人班额比例控制在10%以内,并逐步使学校规模和班额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建立消除大班额工作台帐,实行销号管理,避免新的大班额产生。(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发改局、住建局,新罗土地分局、规划分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4.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坚持就近入学原则,兼顾适度规模办学,对人口较少、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山区要保留并办好必要的村小、教学点,方便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学。对交通较为便捷,但招生难以为继或已“空壳”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完成“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尤其在征得当地群众同意,落实先建后撤规定的前提下,进行稳慎撤并。因撤并学校造成学生就学困难的,采取提供校车、增设公交线路、安排午膳、完善寄宿设施等措施妥善解决。因撤并学校造成校园校舍闲置的,严格规范权属确认、用途变更、资产处置等程序,并优先用于当地教育事业。要切实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避免“边建设、边闲置”现象。(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发改局、财政局、住建局,新罗土地分局、规划分局,各镇人民政府)
(二)提升城乡学校建设和管理水平
5.提高学校标准化水平。按照省定标准设计建设新建学校,确保建成一所、达标一所。对现有学校组织全面核查,补齐短板,达到新的建设标准。继续重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后勤保障。到2020年,全区义务教育学校资源配置综合差异系数基本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认定要求。全面推进学校章程建设,落实义务教育管理标准,每年争创一批省级“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发改局、住建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6.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协同机制。依法落实城市新建居住区配套标准化公办学校建设。规划条件中要求配建学校的项目,实施“交钥匙”工程,确保配建学校与住宅首期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未按规划条件要求配建学校的,不得发放建设工程规划核实合格书。老城区改造配套学校建设不足和未达到配建学校标准的小规模居住区,由政府统筹新建或改扩建配套学校。新建、改扩建学校的设计、建设、竣工验收等,均应安排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全程参与,保证就近入学需要,符合教育教学要求。(责任单位:区教育局、住建局、环保局,新罗土地分局、规划分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7.强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大力构建“三通两平台”,积极建设全区教育城域网,确保带宽完小不低于30M,中心校不低于50M,重点校不低于200M,保证学校网络畅通运行和信息资源共享。开展龙岩二中、龙岩初级中学、龙岩四中、龙岩实验小学、实验幼儿园等首批五所示范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大力开展第二批福建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快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云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汇聚和共建共享,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责任单位:区教育局、经信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8.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行为。科学划定学校施教区,保证施教区生源数量与学校招生规模基本适应。规范学校招生管理,严格执行免试就近入学、划片招生、阳光招生等政策。规范民办小学和初中招生,加强计划管理,实行公民办小学和初中同期招生、免试入学。2018年起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民办小学和初中,招生计划的50%采取电脑摇号方式录取,并逐年加大电脑摇号招生比例。(责任单位:区教育局)
9.保障校园和学生安全。严格落实学校安全目标责任制,健全学校安全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学生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制度。创建平安校园,进一步推动落实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进校园”各项活动,完善学校人防、物防、技防措施,排查整治学校周边环境,依法严厉打击涉校涉生违法犯罪。密切家校联系,及早发现、依法依规处置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传染病防控等,保障学生身体健康。(责任单位:区教育局、综治办、新罗公安分局、安监局、食药监局、卫计局、疾控中心,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三)统筹城乡教师队伍建设
10.完善编制管理机制。按照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要求,依据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办学规模和教育教学需要,科学核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探索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统筹交流使用机制。按照《区属公办中小学幼儿园聘用编外教师管理办法》(龙新政办〔2017〕116号),将编外聘用教师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配足配齐师资。(责任单位:区委编办,区教育局、财政局、人社局)
11.深化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区委编办按编制标准适时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区人社局按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核定中小学岗位总量。区教育局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量和岗位总量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充分考虑农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和城区中小学实际需要,统筹安排使用各校教职工。建立教师竞聘上岗制度,推行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重点组织骨干校长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流动。城区学校、优质学校教师每学年交流轮岗到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委编办,区人社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12.提升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树立优秀教师典型,多形式开展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出台《新罗区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管理办法》,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健全校长选聘制度和后备人才选拔机制,造就专家型校长队伍。规范新教师岗前培训,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完善区、校两级分岗分类分层培训体系,建立教师人才梯队。实施山海协作、乡村教师素质提升等工程,重点提升乡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着力提高乡村学校教学质量。加快推进区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提高教师研训基础能力。(责任单位:区教育局、人社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13.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长效联动机制,在核定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本地公务员实际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确保全区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稳步提高标准,确保乡村教师实际工资水平不低于同职级城区教师工资水平。依法足额、全面落实教师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政策。
学校要根据教学、管理、工勤技能等岗位特点实施分类考核,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进一步提高课时工作量在绩效工资分配中的权重,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倾斜。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一半计算。设立班主任岗位绩效考评奖励金,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在教育系统各类评比表彰中单列乡村教师指标。合理确定岗位结构比例指导标准,实行岗位总量、等级、结构比例动态管理,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鼓励乡村教师安心从教。加快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切实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责任单位:区人社局、教育局、财政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14.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系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民主法治、生命安全、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生态文明等方面教育。充分利用闽西红色教育资源,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统筹规划建设地方课程,加强校本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的适应性。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创新实践能力。(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区文体广新局,团区委,区科协,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15.加强体育和美育工作。统筹解决体育、美育师资不足问题,开齐上好体育、音乐、美术、书法等国家课程。创新课外体育活动载体,保证学生每天在校锻炼一小时。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范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实施中小学美育设施设备补缺提质工程,到2020年,全区中小学美育教学条件达到配备要求。支持学校开发有特色的美育校本课程。创建体育、艺术类特色(传统)学校,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格局。(责任单位:区教育局、文体广新局)
16.提高乡村和薄弱学校教育质量。完善乡村小规模学校管理,将村小、教学点教育工作纳入镇中心校年度考核。通过送教、走教、推送数字化课程资源等方式,支持乡村小规模学校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实施初中“壮腰”工程,加大初中教育投入力度,着力补足初中办学条件缺口,缩小城乡、校际办学差异。办好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学校,促进小学、初中教育教学有效衔接,努力突破初中教育瓶颈。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按不低于50%的比例向城乡初中分配。加强优质学校辐射带动,深化城区学校“小片区”管理、农村薄弱学校“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等管理机制改革,实施教学开放制度,帮助薄弱校提升教学质量。(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17.深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改革考试评价内容和方式,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实行全区统一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政策,建立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信息化管理平台,所有普通高中及中职学校全部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施招生录取。促进城乡初中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积极参加国家、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责任单位:区教育局)
(五)精准关爱特殊群体
18.完善随迁子女就学机制。落实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对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采取自主报名,结合随机派位,或者实行积分制办法安排就读。学校要实行混合编班和统一管理,促进随迁子女融入学校和社区生活。落实好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配套政策。利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推动“四免一补一计划”资金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发改局、财政局,新罗公安分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19.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实施意见》(闽政〔2016〕44号)要求,落实区、镇(街)和村(居)组织属地管理职责,推动家庭与监护人依法尽责,健全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每年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建立详实完备、动态更新的留守儿童信息库。优先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条件、寄宿条件和营养状况,不断完善家校联动、社区关怀和志愿服务等机制,加强心理健康、道德法治和公共安全教育,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责任单位:区民政局、教育局,区妇联,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20.重视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加快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强化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的指导管理,积极开展“医教结合”实验,完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支持特殊教育事业。落实“一人一案”全纳教育,巩固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基本普及残疾少年儿童15年免费教育,对在具有办学资质、管理较为规范、总体办园水平较高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家庭经济困难的3-6周岁(个别特殊情况不超过10周岁)残疾儿童实行学前教育训练和生活费补贴,原则上每人每年平均资助3000元,每名残疾儿童最多可连续资助三年,城乡低保家庭的残疾儿童优先予以资助。(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残联,区卫计局、民政局、财政局,区妇联,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21.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在全面实施“四免一补一计划”的基础上,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办寄宿制学校寄宿生和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寄宿制学校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低保家庭(含特困人员)寄午餐学生补助营养餐;对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寄宿制学校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低保家庭(含特困人员)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责任单位:区教育局、民政局、扶贫办,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六)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
22.依法保障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履行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给予优先保障,经费投入重点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责任单位:区财政局、教育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23.加大转移支付和综合奖补。突出精准扶贫,落实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适当提高寄宿制学校、规模较小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水平。调整优化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从重点投硬件到软硬件并重转变,逐步加大学校内涵建设投入。(责任单位:区财政局、教育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特别是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和作用,全面加强学校党组织对少先队、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切实抓好学校德育和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强化行政推动,密切沟通协作,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明确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确保贯彻落实。(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委组织部、宣传部,团区委,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二)明确责任主体。教育、发改、财政、人社、编制、国土、规划、住建等部门要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资金投入、职称评定、教师编制、人才流动等方面采取有效有力措施,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把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共同为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和政策环境。对实施不到位、敷衍塞责的,要追究相关部门及其负责人的领导责任。(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委编办,区发改局、财政局、人社局、住建局,新罗土地分局、规划分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三)开展督导评估。按照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修订完善对镇(街)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对镇(街)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抓教育工作督导考核、“教育强区”督导评估办法和标准,推动开展“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创建工作。(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教育督导委员会,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